培训学习

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 | 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人口流动的社会学研究分论坛成功召开

0

 

 

为深入回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建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新格局,2023年7月8日,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与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联合承办的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人口流动的社会学研究”分论坛在天津市南开大学成功召开。

来自复旦大学、伯明翰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广州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内蒙古大学、济南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宁波市鄞州区芳华养老服务中心等十几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围绕新时期背景下城乡流动人口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城乡人口流动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方向和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

分论坛负责人、广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理事长谢建社致辞
分论坛负责人、广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理事长谢建社致辞,他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并期望以举办此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汇聚全国专家学者的力量,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人口流动的社会学研究,为繁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工作作出新贡献。
本次论坛分为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围绕新业态劳动者、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新生代人口的城市边缘化问题、人才返乡、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由谢建社教授主持和点评。

谢建社教授作主旨演讲

谢建社教授发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质量的社会工作服务》的主旨演讲。他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与现实意义、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社会工作、城乡流动人口服务合作共赢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党和政府“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举措,社会工作主要通过实施社会救助帮助困弱群体维持基本生活,在助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在服务中培养居民共同富裕带头人,参与乡村振兴发展。他提出在社会工作者应该坚持“问题导向”,以民生需求为工作重心,坚持“目标导向”,以服务规划为工作引领,坚持“结果导向”,以服务成效为工作标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彰显社会工作的担当和作为。

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范兆媛作主旨演讲

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范兆媛发表题为《数字经济对人口流动的“虹吸效应”与“扩散效应”》的主旨演讲。她认为,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对非一线城市、年龄在38岁及以上、低学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正向影响更明显;指出一线城市通过数字经济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发挥“虹吸效应”,而一线城市相邻的省与城市由于靠近一线城市通过数字经济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产生“扩散效应”;提高城市的技术创新与城镇就业率是数字经济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机制。

伯明翰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陈子晗作主题分享


伯明翰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陈子晗作《农民工城市居留与落户交互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主题分享。指出,新型城镇化要求特别关注农民工群体在流入地的居留与落户意愿,尽管目前各类政策促进农民工的居留与落户,但是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民工群体自身的弱稳定性,他们的居留与落户意愿选择依然存在重重阻碍;结合实际国情特点,从注重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改善生存环境这三大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伟政作主题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伟政作《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的主题分享。他以边缘化理论为切入点,以B市X社区为例,探索了现阶段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的实际进程及内在动因,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外来人”与“城里人”之间产生了清晰的边界,居于边界地带,其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并且由于在社会结构中始终处于边缘情境,导致心理方面边缘人格日益凸显。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志强作主题分享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志强以《流动的陌生人:都市“边缘白领”的身份认同困境研究》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伴随经济结构的巨大转变而发生的职业结构的变迁,为城市白领的成长提供了重要条件;并聚焦都市“边缘白领”这一群体的城乡流动实践,通过齐美尔陌生人理论的引入,在强调户籍制度的影响下,揭示出了都市流动人口所面临的普遍困境。

中共青浦区委党校教师程圆健作主题分享

中共青浦区委党校教师程圆健作《大城市“人户分离”现象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的主题分享。她以南京市十一个区问卷调研数据为依托,分析出“人户分离”造成家庭结构变化、养老、人口融入、公共服务及公共资源分配、户籍管理、就业等诸多问题,并从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综合措施、强化跟踪四方面构建一套多元治理方案,以应对人户分离造成的社会风险。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段清健作主题分享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段清健以《内蒙古县域社会发展与人才返乡机制的内在张力》为主题进行分享。他以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这一县域空间为案例,通过剖析乌拉特后旗县域社会的内部特性,阐释了县域社会背景下人才返乡的可能性和限度,并依据现实情况从待遇提升、生活需求、积极宣传三个方面为人才返乡提出相应建议。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梓瑜作主题分享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梓瑜以《定高质量发展新使命,扛起乡村人才振兴新担当》为主题进行分享。她基于广东省“三乡行动“的思考,表示乡村振兴需要因时因地因势而异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广东30万青年下乡返乡兴乡是给全国乡村人才振兴做个榜样,输送的是知识是科技是学习能力。且乡村振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发展;提议当地政府可以结合返乡青年群体的生活和发展需求,发展县域乡村集聚经济,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增加乡镇的经济活跃度与就业机会。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怡君作主题分享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怡君以《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的问题研究综述》为主题进行分享。她以1978年改革开放人口流动时期为起点,将我国人口流动阶段界定为初始期、发展期和回流期三个阶段。从城乡流动人口的相关概念、人口流动的特点、原因、产生的问题与效益以及相关对策与建议等角度,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局限,以期为开展城乡人口流动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借鉴经验。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彩珍作主题分享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彩珍以《城乡人口流动的热点问题及未来新趋势》为主题进行分享。她以城乡人口流动为主要对象,介绍了城乡人口流动的研究现状,基于ChatGPT的GPT基础模型、监督策略、奖励模型和优化模型的核心技术原理,探讨了在城乡人口流动的数据生成、问题剖析、对策建议以及未来城乡人口流动新趋势预测这四方面的潜在应用。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张芷晴作主题分享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张芷晴以《以“流量”之钥解锁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分享。她表示人口流动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负面作用,但这些负面影响对城市经济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认为可以通过不断地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消减人口流动所带来的负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南昌大学政策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小平主持并进行点评


第二单元聚焦流动人口的“一老一小“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由南昌大学政策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小平主持,并进行了精彩点评。

宁波市鄞州区芳华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丁浦金作主旨演讲

 

宁波市鄞州区芳华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丁浦金发表题为《 “蒲公英”的春天:城市“老漂族”社会支持网络现状及重构对策》的主旨演讲。表示“老漂族”在各城市不断壮大,他们离开故土实现与子女团聚,但面临与原生活系统截然不同的陌生生活系统,原社会支持网络遭到破坏甚至断裂,适应城市生活举步维艰;认为“老漂族”异地社会支持网络重构是帮助其顺利社会融入和生活的保障,提出了社会支持网络重构路径,以期帮助“老漂族”度过幸福晚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系范思佳作主题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系范思佳作《双重不稳定:社会网络变动何以影响流动儿童》的主题分享。她表示流动儿童的社会网络呈现出频繁变动的特征,指出家庭网络与朋友网络的“双重不稳定”对流动儿童的发展构成了挑战,认为朝向流动的当下与未来,流动的公平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进,让不同阶层的儿童都能够更自主、更有保障地流动。

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黄院玲作主题分享

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黄院玲作《生命历程视角下童年时期父母流动对子女终生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的主题分享。她认为从子女累积教育结果上看,童年时期父母流动所带来的长期效益能够超过父母缺席带来的短期损失,特别对于发展资源相对匮乏的家庭而言,父辈流动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高于一般家庭,由此产生的正向效应越容易弥补分离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提高流动子女的教育成就和发展机会,进而为子女职业选择、阶层流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学系赵影影作主题分享

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学系赵影影以《生命历程视角下随迁老人的“困养”研究》为主题进行分享。她借助生命历程的分析视角,探讨农村随迁老人在面对环境的变化、角色的转换、角色中断困境,并导致随迁老人在自我价值评估以及对自己人生意义追求等方面陷入自我迷茫时,如何重塑“自我”,突破城市“困养”的困境。

赣南师范大学何云超作主题分享


赣南师范大学何云超以《城乡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为主题进行分享。他指出城市里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关怀措施;认为社会工作者在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扮演多种角色,承担起桥梁作用,利用社会支持理论帮助流动人口家庭搭建起社会支持网络。

济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黄燕作主题分享


济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黄燕以《“脱域”流动:数字时代下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情感路径探析》为主题进行分享。她表示数字时代下随迁老人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在虚实空间中建构自我、家庭以及社会的认同感,并在维系原有的乡土亲缘、地缘关系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社区、社会参与生产出地方群体归属感,重构在场空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实现双重空间中随迁老人的情感重塑。未来随迁老人将面临更加多元和复杂的现实问题,呼吁社会各界应多关注和重视处在老龄化和数字化双重背景下的随迁老年群体。

袁小平教授点评交流,并鼓励青年学者

在主题汇报结束后,袁小平教授对年轻学者们能够关注城乡流动人口的社会问题,扎实做好研究的精神和态度表示高度的肯定,并对发言内容一一进行了点评和交流,代表们都表示受益良多。

谢建社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会议最后,谢建社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会议意义深远,发言专家学者深刻的思想洞见、独到的研究发现、可行的政策方案让本次论坛有高度、有视野、有理论、有政策;总结出此次会议的三个特色:一是主题突出,选题新颖,紧跟时代;二是研究广泛,研究对象覆盖流动人口的各个群体包括流动儿童、中青年和老年人;三是青年学者的问题意识强,关注时事,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