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资讯

【红山】耆学健康,社工赋能兜底困难长者健康知识学习 ——社工引导兜底长者提升对“阿尔茨海默症”认识与了解

0

 

 
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认知症,也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是一种脑退化疾病。据国家卫健委资料显示,2022年9月,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有人这样形容这一疾病:这是一场和疾病进行的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通常持续时间是5-10年,参赛者多是65岁以上的老人和他们勉力支撑的家人们。跑道的终点没有鲜花和掌声,持续的过程中泪水多于汗水。
 
为提升社区长者对认知症的认识,重视自身脑健康,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本文笔者将围绕社区中实际开展的“耆学健康认知症学习小组”来分析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如何引导兜底困境长者重视自我脑健康,学习健康知识。
 
一、服务背景
H街户籍人口18759人,60周岁及以上的长者总数将近3732人,约占总人口19.9%,老龄化程度远超国际老龄化标准)。H街道内长者群体较多,社工从日常走访及服务过程中了解到,认知症也是长者群体易发疾病中的其中一种,社工也曾接触到这类型长者,但社工发现社区居民,包括长者群体自身对于这一类疾病的认识不足,以为是简单的“老年痴呆”,而且对这类疾病的预防较为排斥。为此,社工组织开展认知症学习小组,希望社区长者对这一疾病有更多的认识,学习预防认知症的方法,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同时对身边的患病长者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二、服务需求
(一)困境弱势长者有健康自我认知的需求
困境弱势长者在获得健康咨询、健康知识普及方面的途径较少,尤其是部分长者不会使用新媒体工具获取健康知识,导致自身对认知症的相关知识认知不足,因此他们需要外部协助来学习自我健康管理的知识,提升对自我健康的认知,知道在面对疾病时应该早发现、早治疗。
 
(二)困境弱势长者学习认知症相关知识的需求
困境弱势长者由于自身的经济情况、身体情况影响,一般来说比普通长者患病几率更大。因此,他们更加有必要提前学习认知症相关知识,学会如何去预防认知症的发生,以免导致自己的生理、心理、经济等各方面情况因患病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三)困境弱势长者有家庭支持的需求
社区内困境长者由于患病导致身体状况差、经济困难、社区资源和社区支持较少,身心均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这些长者的照顾者,他们的身心、情绪情况需要得到他人的关注,获得他人的支持。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辖区内有一定数量的低保低收、独居孤寡长者,这部分困难长者及照顾者需要社会各方多加关注,降低困难长者患认知症风险,减轻照顾者的照顾压力,从而帮助他们很好的在社区内生活和养老。
 
三、小组社会工作
(一)“增能理论”指导下的小组工作
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强调让人有更多的责任感去做有意义的事情。社会环境里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展现自己的能力,增能理论通过积极互动环节,鼓励人获取更多的对生活环境的掌控能力和信心。此次小组过程中,社工发挥倡导者角色,带领困境长者学习认知症知识,增长他们对疾病的认识与预防,降低患病几率,同时发挥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将小组中所学的知识在社区内其他长者群体中进行传播和分享。
 
(二)教育性小组目的及目标
1、目的:通过小组服务的开展,带领社区困难长者学习认知症知识,提升对自我疾病的预防能力。同时,搭建社区服务的平台,促进与其他居民的沟通交流。
 
2、目标:参与组员能对认知症有初步认识;参与组员能学习到2种以上预防认知症的方法,提升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小组互动过程中,参与组员增强与他人的互动交流。
 
四、小组社会工作
(一)小组动力初形成:小组契约的建立,组员对小组凝聚力增强。
小组初期,社工担任引导者、组织者角色,组员自我能力暂未得到展示。社工在过程中引导组员建立小组契约,清晰小组主要目的和内容,组员相互进行认识与互动。
 
社工通过“夹彩球”环节拉近组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活跃小组的氛围;接着,再通过“小组手掌印”环节,带领组员通过绘制自己的手掌来制定小组契约,每个手掌印代表每一位组员,大家的手掌印聚集在一起,寓意“团结、互助”,代表组员遵守小组契约内容,是小组中的一员,积极参与每一节小组。
 
(二)小组聚合力,共学认知症:组员自我能动性增强,积极参与小组进行互动。
这一阶段,社工角色逐步弱化,注重强化组员自身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此阶段回应小组组员的需求:困境弱势长者有健康自我认知的需求、困境弱势长者学习认知症相关知识的需求、困境弱势长者有家庭支持的需求,围绕“认知症”基本表现、发展阶段、预防措施三方面进行知识学习和互动。社工结合“增能理论”在小组过程中,增强组员对认知症的学习、掌握能力,同时提升组员的语言表达、社交互动能力,鼓励组员后续在社区内交流互动带领其他长者共同学习认知症相关知识。
 
同时,小组组员的角色发生改变,增能之后的组员由被动参与小组改为主动参与小组,在小组中通过分享、互动和交流,探讨日常社区生活中认知症的基本情况。组员自我能动性得到增强,相比较于小组初期的角色来看,组员主动参与、言语表达、互动交流均有明显提升。
 
小组成效方面,这一阶段基本达成小组目标。通过社工的访谈、组员分享及小组反馈表可以看出,组员在参与小组后对认知症的认识更加全面,学习到认知症的相关知识,心态上更加积极去应对年老带来的身体变化。
(三)小组总结归纳多,组员成长收获多:小组内容巩固与服务成效的提炼。
小组进行到后期,社工继续回归到主导者、统筹者角色,引导组员回顾小组历程及总结分享自我在小组中收获。组员对于自己参与小组内容感受颇深,并通过贺卡记录的形式写下小组参与感受及对社工服务的评价。组员纷纷表示希望社工多开展社区服务,以此来丰富和提升长者们的生活质量。
 
五、总结评估
小组成效显著,目标顺利达成。通过五节小组的开展,社工采取引导、鼓励、倾听技巧带领组员们认识到认知症基本知识。社工采取过程观察、组员访谈及反馈表形式,邀请组员对小组中自己的所学及收获进行打分,大部分组员均能表示自己在小组中促进了与其他长者的互动交流,同时学习到两种以上的预防认知症的方法,提升了组员们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
 
本小组共计五节,每一节社工设计了不同的服务主题。小组初期,社工带领组员认识小组内容和目的,让组员清晰了解自己将要在小组中学习和获得什么知识,同时通过“我的手掌印”环节进行小组契约的制定;小组中期,社工针对认知症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从认知症的症状表现、发病历程、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等几方面进行知识引导和学习,过程中鼓励、倾听组员分享对认知症的看法及身边邻居朋友的患病情况;小组后期,社工总结回顾小组历程,引导组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带领组员积极应对身体的变化,保持健康的心态。除此之外,社工还通过布置“家庭作业”形式,邀请组员参与完小组后积极向身边的朋友普及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的动脑、动手小游戏,例如深受组员们喜爱的“动脑手指操”,组员易阿姨与我们分享“我喜欢看电视的时候边看边做手指操,不仅活动手指还能考验一下自己的记忆力。”
六、专业反思
(一)社工服务送到家门口,搭建社区长者互动交流平台。
此次参与小组的组员均为社区内兜底、边缘困难长者,这部分长者生理、心理情况相较于其他有能长者来说较为弱势。部分组员腿脚不便,不方便外出参与社区服务,因此社工将服务实实在在送到长者的家门口,长者们积极参与小组内容,过程中与其他老街坊进行经验分享、互动交流,小组氛围融洽,通过小组为兜底和边缘困难长者搭建朋辈交流平台,提升兜底和边缘困难长者的社会支持网络。
 
(二)小组内容契合长者生理需求,提升了组员对认知症的了解程度,促进组员更加科学的预防和应对认知症。
小组内容围绕目前长者群体的常见慢性病--认知症,来进行设计每一节的小组主题,内容涵盖了认知症知识内容,社工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角色带领组员学习认知症健康知识,组员们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如何去预防脑退化的发生,组员们提前掌握了这些健康知识,增强组员们对于自身身体的退化有更多了解,能够更加从容、淡定和乐观的接纳自己。